-
【道中华】河西儒脉的衣钵三传
以郭荷、郭瑀、刘昞三代师徒为代表的河西儒学大家,于魏晋纷争之际扎根河西走廊,自求学为始,以治学而终,广纳门生,修典作著。坚持守护儒学火种,创新发展河西儒学。他们,是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传播兴盛的播种者和守护者。
发布时间:2025-06-26 -
【道中华】黔江秘史:女首富的水银帝国与书院的千年灯火
两千年来,黔江成为中国西部重要商道。而它初登历史舞台的闪耀时刻,正因那流向骊山陵的丹砂水银。掌控这庞大财富命脉的,是当时世界第一巨贾——巴寡妇清。
发布时间:2025-06-24 -
【道中华】今天,我们一起纪念中华人文始祖
作为“三皇之首”“百王之先”,伏羲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易学八卦等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源头,更凝聚着民族认同、开拓进取的文化基因,成为联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。
发布时间:2025-06-21 -
【道中华】改造河西的“技术大咖”与“屯田鼻祖”
汉武帝极其重视农业,在他“方今之务,在于力农”的大力倡导下,农业得以恢复和发展,国库渐渐充实起来。征和四年(前89年),赵过在御史大人的举荐下,以一介草民之身,走向了属于他的舞台。汉武帝任命他为搜粟都尉,主要掌管农耕、征粮和屯田等事宜。
发布时间:2025-06-19 -
【道中华】1000多年来,万里长城在外国人眼中是个什么样?
自修筑伊始,长城不仅在中国本土成为不同阶层、不同族群长期关注的对象,而且被世界各地其他文明视作中华文明的象征,从而持续受到评价与解读,构成了物质长城之外的“观念长城”。
发布时间:2025-06-17 -
【道中华】精绝古国的佉卢文:黄沙掩埋下的东望密码
精绝古国和已经消失的佉(qū)卢文,为何竟深藏西域对中原文化的向往?黄沙之下的文书、物品,又如何显示出西域“向东看”的文化趋势?一条两千年前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的古老星谶,为何会埋在西域的黄沙之下?
发布时间:2025-06-16 -
【道中华】他们在河西走廊“重启人生”
在儒家文化辐射下,河西走廊各民族也受到了广泛的影响,形成了具有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特征的中华文化圈。在两晋十六国的动荡时期,河西地区保持汉文化底色,在中原板荡后能成为儒家文化重要的复兴之地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时间:2025-06-15 -
【道中华】打仗学《左传》,怼人用《诗经》,这个鲜卑皇室不一般!
若论十六国时期融入汉文化的政权,多数人会先想到前秦氐人苻坚设太学;后秦羌人姚兴译佛经。偏居陇右的西秦,常常给人“河陇孤狼”的印象,以为其弓马娴熟,文教不兴。但事实上,乞伏氏腰悬金刀,案堆典籍,其对汉文化的接纳远超想象。
发布时间:2025-06-14
